历史研究性成果报告:关于江苏淮安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的研究

时间:2021-11-30 22:47:29 浏览次数:1495

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报告_研究性学习代表成果

研究课题(不超过50个字):关于江苏淮安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的研究

学校:江苏省清江中学

班级:高三18班

姓名:张**

指导教师(不超过50 个字):钱**

成果简介(不超过 300个字)

近年来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关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很多专家和学者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课题是在了解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基础上所写出的,写前知悉了淮安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实地走访了近期在淮安举办的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走进历史长河,亲身感受了独具特色又充满魅力的淮安非遗文化。最后整理成此课题,借以弘扬和传承灿烂的淮安非遗文化。


【摘要】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走进历史长河,亲身感受去独具特色又充满魅力的淮安非遗文化在干百年中的传承与深刻的价值意义,对运河和非遗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品味运河沿线文化的厚重与璀璨,一览民间艺术家们的匠心之作,深刻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引起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弘扬。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历史研究法等。根据研究结果知悉,淮安非遗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创新完美结合,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更熔铸了民间艺术家们的匠心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非遗项目种类丰富、技艺精湛,淮安非遗展契合党中央提出的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旨归,利于让更多人能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关键词∶淮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一、淮安非遗展的文化背景及研究目的

"苍茫一水连空碧,浩渺烟桡向翠微",大运河被称为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史诗,流淌了2500年,古老的运河是贯通南北的血脉,淮安段运河,文化渊源深厚,开凿较早,连通南北,跨越东西,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分,今年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分会场设在了我的家乡淮安,同时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也在淮安开展,怀着对运河和非遗文化的探究,我来到了展会现场感受一下运河沿线文化的厚重与璀璨,一览民间艺术家们的匠心之作,深刻体会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二、淮安非遗展的内容及淮安非遗文化类别

本次非遗展共设八个展览区域∶运河精魂、雕刻塑造、编剪刻绘、纺染织绣、运河百艺、文化创意、旅游推介、面食餐饮共百余种技艺精湛的非遗作品,个个作品维纱维肖,传世精美,感叹于我们中华民族工匠手艺精巧、细腻、精美。每一个作品无不渗透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必须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我对淮安的非遗文化作了一个深入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本地世代相传并被公认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手工技艺、医药∶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对于淮安非遗文化之蛋雕的深入研究

中国蛋雕艺术历史悠久。三百多年前,民间婚庆祝福、喜得贵子时流行赠送红鸡蛋习俗,于是就有了摆摊出售红鸡蛋的营生。为了生意兴降,又出现了在蛋上画吉庆图案的做法,久而发展成将鸡蛋钻孔掏空,用刀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蛋雕在淮安久负盛名,淮安是蛋雕艺术的重要传承地。蛋雕传承人吴小琦,技艺传于家学,历史上家族内蛋雕高手辈出。父亲吴德钊1931 年随祖父吴远强学习蛋雕,其技艺精湛,在江南无锡享有盛名。吴小琦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蛋雕技艺不断成熟完善,并不断创新。吴小琦蛋雕作品基本内容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民俗风情、蛋雕福娃、蛋周雕生当等系列,其工艺流程为先选蛋壳厚度,外表光滑鲜高的蛋体。在蛋的顶端打孔.,用针简将蛋液抽出,然后清洗,阴干后在蛋壳上画图,运用各种不同的道具及艺术手法雕刻成型,由干蛋壳本身易碎,增加了制作的难度,所以每一个蛋雕成品都是一件极佳的艺术品。


四、对于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得结论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传统文化工艺与现代的元素和主题相结合,将传统与现代创新完美融合,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的匠心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非遗项目种类丰富、技艺精湛,每一项手艺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自己家门口就能看到这样一个展览,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


五、对于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后的心得体会

淮安非遗项目种类丰富、技艺精湛,匠心熔铸。淮安非遗展契合党中央提出的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旨归,利于让更多人能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政府应将传统技艺更好地与科技创新相合,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契合大众审美,满足文化需求,弘扬宝贵的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