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学科性学习到项目式学习

时间:2021-09-22 23:28:13 浏览次数:616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系统性的学习和研究活动,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主动研究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传统的学科性学习走向综合性学习,有效的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整合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以及真实而具体的情境,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探究,在活动中围绕项目主题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且在项目结束时产生相关的作品。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需要综合利用多学科或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并且还需要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考察调研等多样化的途径来完成任务。

项目式学习的强大功能在于能够使教师统合多种学习目标,不但包括课程内容的学习,还包括具体技能和思维习惯的养成。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著的《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知识时代必备的7C技能,这也是项目式学习中需要的以及要培养的技能:

(1)关键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Critical Thinking-and-doing)--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管理项目(能够设计出合适的方案和行动计划,能够执行计划并监控过程、评估结果;也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方案进行持续改进)等;

(2)创造力(Creativity)--创造新知识、设计最佳解决方案、艺术化的表述和讲故事能力等;

(3)团队协作(Collaboration)--合作、彼此协调、互相支持、彼此忍让、达成共识、团队建设等;

(4)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跨种族、跨知识背景、跨组织文化的理解能力;

(5)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整理要沟通的消息、有效地运用媒体工具;

(6)信息技术的掌握(Computing)--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知识管理;

(7)自主规划职业和自主学习能力(Career and Learning Self-Reliance)--管理变化、终身学习、职业定位关键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项目式学习中“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是自己学习的决策者,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通过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

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项目式学习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也是重要手段。在以个体为主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项目式学习要求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在互相帮助和共同分享中完成多样化的学习,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既分享自己的智慧,贡献自己独立学习的所得,又能在合作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建构。学会合作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能力,比如,学会倾听、解决分歧、管控冲突、适当妥协、合理存疑、换位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品质。

项目式学习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只有当学习的话题、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点相契合,才能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使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3、以教师为辅助,重在发掘和调动学生的潜力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在项目过程会有不同的角色:领导、管理者、教练、观察者、促进者。教师最重要的是能够发掘和调动学生的互动和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应能科学地设计项目,帮助学生创建或调整一个项目,设计项目时要允许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同时要确保项目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把项目式学习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程,确保学生能参与到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原理的学习中,确保项目活动本身就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和创造,判断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需求,能使用各种课程、工具和教学策略来支持所有学生实现项目目标。教师也要参与到项目管理中,与学生一起组织任务和时间表,设置检查点和截止日期,找到和使用资源,创建产品并将其公之于众,还能采用基于表现的评价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合作精神等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对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反思。教师也要帮助建设有利于项目式学习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协作交流,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