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16 21:39:43 浏览次数:803
综合实践活动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
教监管厅函〔2021〕3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导各地做好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治理工作,现就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通知如下:
一、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二、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把关,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7月28日双减政策落地 素质教育迎来政策红利期
素质教育迎来政策红利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按相对中性的增速13%进行预估,2022年,我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329.5亿元。
有专家提示,当家长把大量注意力放在艺术、体育等领域的技能训练时,却容易忽视“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即对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创新和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双减”为素质教育开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校外培训机构参与素质教育。但是,学校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校外培训机构只能起补充作用。
布置作业有妙招 研究性学习作业也会有
举措一:变“分类推进”为“分类激趣”。学校根据不同梯次的学生需要,为他们限定作业类型、作业时间,采取激励性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完作业、做好作业。
举措二:变“一次完成”为“两次分解”。为解决一部分学生不能在校完成课堂作业,遗留作业成为学生负担问题,学校变“一次完成”为“两次分解”。
举措三:变“培优解困”为“培优提能”。学校对课业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补情感、补兴趣、补习惯。
举措四:变“家庭作业”为“家庭活动”。学校提倡布置口头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实践性周期长的作业,与家长及时沟通,变“家庭作业”为“家庭活动”,保证学生休息时间。
温馨提示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不代表没有负担,也不代表没有作业。我们要减的是机械、重复、低效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在轻负担下提升学业水平。这就需要学校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对学生的作业实行“诊断”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在内容、形式和时长上布置“分层作业”,个别学生也可“私人定制”。同时,注重作业设计的多元化,提供口头训练、课本剧、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相应的作业,切实减轻作业负担。
教育要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把教育高地的水平拉低,而是要构建均衡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上海市提出,在全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要向课堂要质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分类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增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学校也在做提质增效的准备,“我认为,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以提高作业的质,来减轻学生的量。例如,跨学科的作业、实践性的作业、研究性的作业,这就是我们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