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3 22:13:37 浏览次数:638
项目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教育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项目学习等新型课程形态予以关注。
一、研制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和研究型课程建设。本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两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改革典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对该课程性质、形态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等。为此,教育部在总结梳理各地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典型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该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该《指导纲要》所强调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方式,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与项目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相通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国家提出基本要求,推荐若干重要主题;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主体共同建设的。
二、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先行组织修订并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出发,改革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18个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点”的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继而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统整,加强综合;加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学以致用,重视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各学科设计了占课程总课时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如地理课标修订稿设计了“我们与太空”“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全球气候变化”“探索地球之肾——湿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美好校园”“家乡自然和社会环境调查”等主题,基于地理但不限于地理,有机融入生物、化学、历史、思政等学科内容,并提供案例,加强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的具体指导。各学科课标将项目学习纳入其中,将有助于项目学习常态化实施。
在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组织实施上,各地和学校具体做法不一:有的分散安排,每周两课时持续开展;有的每学期安排一周,相对集中地进行。若干新的学习样态通常不局限于某个学科,教师如何打破已有的学科分工,进行跨学科备课研讨、过程指导和评价,也有一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上海市教委先行一步,2020年印发了《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在市级层面遴选100所左右的项目化学习实验校,建立研究共同体,进行实践探索。
项目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新样态,对教师、学习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课程改革新要求,加强和改进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