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丨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教学法_汇景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1-10-19 21:57:12 浏览次数:763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教育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以跨学科、多领域、全方位的形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四个维度,五根支柱”。

四个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均衡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以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思维框架。

五根支柱:在四个维度的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突破1996年《教育,内在的财富》所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添加第五根支柱:学会转变自己和社会来支持可持续发展。

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幼儿是解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过程中积极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习关于环境的知识,它还旨在影响幼儿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更积极的信念,践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有研究者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旨在培养学习者以下能力特征: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系统思维、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决策。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探究形式,即儿童通过一段时间内对真实的、引人入胜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得关键知识和技能。

根据项目式学习的“黄金标准”,对儿童而言,项目式学习意味着:

1. 探究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具体的(如幼儿园里的垃圾如何分类),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没有水人类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

2. 展开持续性的探究——学习过程持续、循环式上升;

3. 强调真实性——探究的问题应当是真实存在且符合幼儿兴趣的,项目对幼儿及他人产生真实的影响;

4. 凸显发言权及选择权——项目式学习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

5. 注重对项目进程中各环节的反思;

6. 幼儿、教师、家长、校外专家等需要参与其中,不断评论和修正项目进程和成果;

7. 项目成果需要进行公开展示,以促进合作,扩大影响力。

综合项目式学习的“黄金标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的能力特征,我们会发现二者在关键原则上保持高度一致性,因此,项目式学习是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教学法。

国际学前教育界对此也达成了共识,如韩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发达国家,均采用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项目式学习的“黄金标准”,致力于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项目式学习的探究路径

美国学者凯兹和加拿大学者查德早在1989年便提出了项目探究的三阶段五特征。此处的“三阶段”即指项目的计划与启动、项目的展开以及项目的总结与展示。

每一个阶段之下,又都包含了讨论问题、实地考察、多元表征、调查研究和分享展示这五个特征。

综合实践经验和国际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三个阶段调整为开始阶段、综合发展阶段和高潮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会记录下幼儿的兴趣点,罗列他们的问题及已有知识经验。

在综合发展阶段,教师和幼儿一起通过各种开放式的手段对一个兴趣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如资料搜寻、调查访谈等。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并尝试解决他们在开始阶段提出的问题时,新的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小规模的变革性行动开始出现。

到了高潮阶段,幼儿通过多元表征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变革性行动逐渐成熟,他们走出幼儿园,走向家庭和社区进行宣传,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者和变革者。

当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儿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以跨学科、多领域、全方位的形式,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学习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