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09 23:11:53 浏览次数:705
需要价值观作为灵魂
项目式学习强调要让学生关注真实的世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概念,或者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敬畏自然与生命,理解何为社会责任。
我们对国际上经典的项目式学习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案例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指向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性、科学性议题,如生态环保、太空探索、文化保护等。
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这并不是停留于空洞的口号或说教,而是要让学生对人类面临的真实问题有“切肤之痛”,产生“关联之感”,使学生主动地、持续地卷入项目探索。
在大多数疫情主题的项目中,很多学校对疫情主题的学习是一次性的,知识的介入是一次性的,完成的成果也是一次性的。比如做一个口罩,完成消毒剂的制作,根据各地疫情数据绘制曲线图,将疫情作为项目背景。但是我们是否反思过,做这样的项目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口罩,对学生的价值在哪里?
一个好的项目不仅需要还原真实世界的本质面貌,更应该具有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格局的立意。项目式学习的中国建构需要有深切的社会关怀,为学生打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窗口。我们需要抬起头来,仰望星空,从个人扩大到全球、浩渺的宇宙,以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机遇与挑战为项目契机,塑造自由的灵魂。
要基于理智传统,海纳百川,和而不同
海纳百川,和而不同,是我们进行项目式学习中国建构的原则。
项目式学习的中国建构,不是要发展单一样态,而是尊重现有实践,在各种可能的样态中,用项目式学习的要素,允许不同样态和阶段的项目成长。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分学科的情境中,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多样的课程样态中,在德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等多样的领域范围内,在学校原有的探究性作业、长周期作业、传统活动中,都可以生长、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项目式学习样态。
要指向我们的教育短板
我们的教育短板是什么?
在国际比较中,中国学生往往被认为基础扎实,但是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是“短板”。中国的基础教育被认为更注重知识掌握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对包括创造性在内的 21 世纪技能关注较少。
在当下中国教育情境中,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补足中国教育的这块“短板”,通过多种项目形态,让学生拥有真实的问题解决经历,成为积极的行动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在活动项目中,引导学生体会日常的、身边的、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在学科项目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新见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用学科知识进行新实践;在跨学科项目中,引导学生关注更具有社会关怀导向的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探索实践不同专业领域的合作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
来源 |《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