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升有哪些误区

时间:2021-08-05 22:24:07 浏览次数:612

国际知名院校历史悠久,在长达百年的沉淀与积累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气质,在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下,每所学校独具韵味,形成了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教学特点。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不可能全方位高速发展,因此每所学校都有其侧重点,教学模式也有自身特点。在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更希望招收符合自身气质和学校文化的学生。名校愿意招收的“好”学生,与中国对好学生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好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途径,学生有无进取心、爱心、同情心,是否愿意付出,能否具备锲而不舍的毅力,是否愿意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等等,都是一个优秀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意志品质,也是预测学生未来有发展潜力的指标。因此,在展现语言能力和曾经的学术成绩后,其他品质就成为学校看重的另一层面的东西。这些意识会贯穿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历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参加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由爱好使然,是一个个自然、真实、鲜活的例子,无需特意设置,是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自行塑造的个人简历。

背景提升是学生基于梦想学府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性格,有的放矢地提前“打造”自己特色的努力。背景的打造拒绝千篇一律,而需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兴趣爱好,尤其需要结合未来的愿景进行规划。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人理想,不同学校擅长不同的学科方向,因此学生在选择背景提升时不能盲目跟风,而是应该根据需要结合切实情况和自身经历,理性看待背景提升。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生要从“心”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积极主动地从事相关学习和实践,进而提升背景。适合才是王道,相信许多家长、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也是为了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有前景的未来。

下面给同学们纠正几个关于留学背景提升相关的误区:

误区一:只要你成绩好,即使你没有任何课程活动,你也可以申请一所好学校。美国顶尖大学重视GPA和标化,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GPA和标化只是筛选的基础。有太多的申请者具有非常高的GPA和标化。IB满分每年在全球拥有数百人,SAT 1600占5%。这些高分大多都会申请美国学校。因此,除了学术标准外,美国顶尖大学也希望能招募到未来能够成功的人才。那些有机会成功的人往往精力充沛,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提高自己。因此,无论GPA和标准化分数是多少,课外活动太少都不好,很可能被美国知名大学拒之门外。

误区二:去年某个孩子因为参加了某项活动录取的不错,我的孩子也应该去参加这个活动美国大学不为比赛,夏校和社团打分,所以没有好和坏的活动的区别。大学招生官利用课外活动来观察学生是否有激情。你能走出你的舒适区,不断尝试不同的事情吗?你会主动寻求自我完善吗?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领导力和团队合作。通过课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否有好奇心、毅力、关心他人和其他素质,从而预测申请人能否在大学毕业后与老师和学生合作,预测他将来会有多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活动往往是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技能和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定制。你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学生有良好的录取情况就推断出他所做的课外活动适合你。

误区三:因为听说参加夏校对录取帮助很大,所以我们孩子也应该申请夏校10年级和11年级的暑假对于大学申请很重要。因为学生上学时别无选择,而暑假是可以规划的。美国大学招生官考虑是否录取你时,会看看你是否能充分利用你的选择权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美国大学暑假很长。为了增加收入,他们每年都提供各种夏校。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年都有许多学生上夏校。然而,夏校录取和大学录取是两件不同的事情,除了个别夏校确实与申请有更大的关系外,大多数夏校与该大学的录取无关。同时,申请者应该清楚,夏校本身也是一个学术性学习,这不是你自己的项目,夏校的学术学习有一定的被动性,所以部分申请者也会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而不是参加夏校。因此,夏校的利弊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需要专业的顾问来帮助你分析和指导。

误区四:孩子没有时间参加活动。那就编吧,反正招生官不会去检验真伪。美国顶尖大学的招聘官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几乎不可能欺骗他们。招生官员可以通过高中提供的学校简介文件、升学指导提供的学校报告、推荐信、文书和面试等方式来判断学生信息的真实性。

误区五:孩子只需要专心考试 ,课外活动的事情就交给机构吧。留学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根据计划提出具体的想法和方向,并协助规划课外活动,但具体实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没有经验,很难在文书、推荐信和面试中反映出来。所以,这必须是留学机构和学生的合作一起完成。

误区六:听说科研方面活动很管用,正巧亲属有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的,我让他带一下孩子,未来可以写一封推荐信全球国际化使这种资源变得不再稀缺,但我们暂时还没有看到这种资源在申请中的用处。这主要是因为教授可能做的研究高中生根本不能参与;教授也很忙,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师生关系,如果没有深入的互动,就没有内容写推荐信。没有内容的推荐信对申请不太有用。

误区七:科研课题现在很流行,我的同学都有参加,我也参加一个吧。目前,在国内背景提升领域,出现许多机构指导协助高中生撰写论文。这些机构通常先上课,然后给论文提供指导。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参加这样的科研活动。例如,你的托福成绩低于80分。例如,你的学校里几乎没有社团,例如,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校内成绩提高都够呛。那么即使你参加了一个研究项目,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写高质量的论文。

背景提升不乏名不副实成分

尽管好处多多,然而现阶段背景提升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状况。多数学生和家长参加背景提升项目的目的性较强,一切为成功出国妥协,为拿到offer让步,因此背景提升往往是面子工程,是速成班,够用就好,十分现实。

短暂的实验室体验犹如蜻蜓点水,并没有接触研究的核心,也不一定掌握知识的真谛。短短两周的名企实习经历,虽然在名义上确实锦上添花,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实质意义的效用,留学机构提供的背景提升项目,有很大一部分仅仅停留在了名义上好听的阶段。

背景提升不是获得简单的证书,而是需要真正参与其中,能力的提升才是关键,而获得这些关键的背景经历无一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潜心学习。例如跟随国外名校导师进行学习,在参与研究前,申请者就需要阅读大量研究材料,对科研的特定领域进行深入了解,而想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需要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背景的塑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深度参与。参加短期项目虽然在临阵前磨了刀,但就长远而言,不是正途。任何项目都是手段,学有所得才是根本,学生和家长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提升背景而参加项目。学习归根结底需要靠自身实力稳扎稳打,为长远计划,学生应改变投机心理。

留学是一场长跑,而不是单纯申请阶段的比拼,有留学意向的同学需提前准备,为自己的名校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